中新社成都8月8日电(记者 岳依桐)成都大运会于7月28日至8月8日举行。多位专家认为,这场国际体育盛会留下的丰厚遗产,为成都“后大运时代”的发展带来更多契机。
早在2019年,成都就编制完成了《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》,旨在努力创造体育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环境、城市发展、教育与青年七个方面29个领域的丰厚大运遗产。
“大运遗产后续利用得当,定能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、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。”成都体育学院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院院长、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会长柳伟表示,大型体育赛事是为城市发展赋能的重要平台。成都大运会从前期筹办到正式举办,已经推动该市体育、旅游、文化、科技等多维度业态融合发展。
包括13个新建场馆和36个改造场馆的49个体育场馆,是成都大运会留给主办城市最为显性的体育遗产。2022年,这些场馆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个小时,服务民众超过509万人次,举办各级各类赛事730余项,未来也将继续服务大众。
柳伟指出,在“后大运时代”,上述场馆将推动全民健身普及、高校体育事业发展,同时为成都举办或申办更多体育赛事提供硬件支撑。他建议,为发挥好体育场馆多元服务功能,可引入社会力量经营,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,并通过打造多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,使其更符合民众使用、消费需求。
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璐同样认为,成都大运会所涉及的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、设施的运维,本身就具有产业发展潜力,可在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就业。
实际上,乘大运会东风,成都体育产业发展势头渐旺。近三年来,该市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,签约金额超87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。2022年,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达578.6亿元、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。“成都大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宣传效应显著。”刘璐表示,成都可有效利用国际性推广成果,持续产生红利。
在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李钊看来,成都大运会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样珍贵。他以吉祥物“蓉宝”IP出圈的现象举例道,未来成都应进一步探索该IP的持续开发利用,以大熊猫为载体,推动巴蜀文化更好“走出去”。
李钊表示,成都大运会期间,太阳神鸟、川剧变脸、中医药、太极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,成都大运会博物馆也落成开放,实现了赛事与文化的有效结合,有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,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成员就是这种软实力最好的宣传使者。
“文化认同程度越高,成都乃至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能更上一层楼。”李钊表示,通过成都大运会这扇窗口,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中国这个“既古老又年轻的”国度,有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。而持续推动中外文化交流,也应是成都“后大运时代”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。(完)
最新消息 |
---|
5年08月24日 10:06
女子中巡广东女子公开赛 刘宇婕夺冠 |
5年08月24日 09:54
WTT欧洲大满贯赛瑞典站:孙颖莎/王曼昱女双摘冠 |
5年08月24日 09:49
十五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测试赛开赛 |
5年08月24日 06:59
吉达国民队“点球大战”战胜利雅得胜利队 夺得沙特超级杯冠军 |
5年08月24日 06:30
孙颖莎/王曼昱夺得WTT欧洲大满贯瑞典站女双冠军 |
5年08月24日 00:22
3:1逆转战胜墨西哥!中国女排取得世锦赛开门红 |
5年08月23日 22:30
世锦赛首战中国女排3:1战胜墨西哥队 |
5年08月23日 20:55
“潮起两岸,竞创未来”2025海峡两岸(上海)青年电竞文化节在沪落幕 |
5年08月23日 20:34
“村超”全国赛各赛区全面开花 流量密码解锁乡村经济新活力 |
5年08月23日 20:28
2025年MAGIC3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在沪落幕 |